10月31日,墨脱公路通车仪式在原80K中转站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行政建制县——西藏墨脱县正式通上了公路。公路宛如吉祥哈达,穿越巍巍嘎隆拉雪山,沿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恣意飞舞,在昔日的“高原孤岛”西藏墨脱县莲花广场画上了优美的句号。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西、北、东三面被喜马拉雅山和日嘎布山环绕,南面与印度接壤。由于嘎隆拉山阻隔和地质环境复杂,墨脱成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被称为“高原孤岛”,极大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通扎墨公路,是墨脱人民的世代梦想和期盼。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党和政府为打通扎墨公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因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5次上马、5次搁浅。
2008年9月,总投资9.5亿元、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被国家正式立项。随之,西藏自治区政府将扎墨公路建设列入一号工程,并把最难啃的“硬骨头”——打通3360米嘎隆拉隧道的任务,交给拥有丰富高原隧道施工经验的交通一总队。为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工程,总队和担负南北两侧相向掘进任务的二支队、三支队两级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研究研究制定施工方案,迅速抽调300余名精兵强将和优势装备齐聚嘎隆拉山。
嘎隆拉隧道进口海拔3771米,出口海拔3630米,最大埋深821米,北南出进口落差达128米,创造了“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6项世界之最,被地质专家誉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在一个接一个施工难题面前,参战官兵不断探索创新,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和生产力。
为确保隧道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他们创造性地总结出主动保温和被动保温工艺,采用对原材料进行热搅拌,覆盖塑料薄膜、棉被、电热毯循环加热保温等多项措施,保证了冰点条件下混凝土凝结效果。在隧道日涌水量平均达1.5 万立方米、最高涌水达6万立方米情况下,他们探索出“先通过、后注浆、强行推进、以排为主”的治水方案,成功突破了暗流涌动的大断层。五年间,官兵创新了管棚注浆、混凝土抗冻融、震区深层灌注等10多项施工工艺和方案,成功治理了7处断层和多处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先后攻克了强涌水、高纵坡、大断层、强岩爆、浓烟尘等诸多施工难题。
墨脱公路建成后,与以往翻越嘎隆啦雪山路段相比,缩短里程约25公里,有效避免了雪崩等公路灾害对交通的影响,通行时间和行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对于开发当地民族旅游文化经济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墨脱公路的开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