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西藏的文化学术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西藏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也为中国学术‘走出去’作出了积极贡献。”与会专家在10月13日于西藏民族学院举行的“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作出了这样的概括,会议由国家民委“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主办。
与会者认为,在学术研究领域,西藏本地学者及更多的中国学者通过研究成果,与国外学术界展开有尊严的平等对话,赢得了应有的学术话语权。
藏学研究独树一帜
“西藏的学术研究是从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始起步的,之前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藏学研究。如今,藏学已成为一门公认的世界性新兴学科,取得了很大进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社会科学院院长白玛朗杰说。
西藏大学教授尕藏才旦表示,藏学突破了藏族传统文化“大小五明”的范围,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民俗、藏医藏药、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成为对西藏社会进行全面研究的一个学科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藏陆续组建了以西藏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一批藏学研究机构。西藏社会科学院先后完成了《西藏通史》(藏、汉文)、《夏格巴西藏政治史(批注)》、《藏学文献目录索引》等一批重要专著的编写,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了一批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很多科研成果填补了藏学研究领域各专业的重大学术空白。
发出雪域高原的声音
近些年,藏学研究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建设了稳固的学术梯队,各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向世界学术舞台发出来自中国雪域高原的声音。
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罗布主持的“清初蒙藏联合治藏及其意义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历史学年度重点项目资助,该项目研究突破西藏史甚至蒙藏关系史的局限,将青藏地区历史放在明亡清起、西藏—蒙古—女真(满)的关系网络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填补了清初蒙藏联合治藏史研究等多方面的空白,有力地推动了藏族史、蒙藏关系史和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罗布说:“通过该研究成果,学术界对西藏地方政府纳入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立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从历史的角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以西藏拉萨为学术重镇的“中国贝叶经学”逐年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有了稳固的文献和学术梯队基础。自2006年初启动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和研究工作以来,西藏已圆满完成了“加强保护,编出目录”两大任务,初步确定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贝叶经写本(包括部分纸质梵文、藏文转写本)共1000多个函(种),近6万叶。形成了《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总目录》、《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影印大全》等重大阶段性成果。
作为多次参加藏学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著名藏学家、西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桑旺堆,在吐蕃史、藏传佛教史、西藏墓葬考古、敦煌—西域古藏文文献、西藏古代碑铭文献、教法史文献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出版多部藏、汉、英文专著和学术论文。
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藏学研究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西藏民族学院教授索南才让的西藏宗教与社会关系发展研究一直广受关注;狄方耀教授主编的《西藏经济学导论》,研究了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基础,西藏的居民消费、边贸经济、人口与经济发展等内容。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孙勇在担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期间,主持完成的《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从经济学维度对西藏经济社会发育与发展情况进行了独特、精准的分析,成为国内经济学界、藏学界研究西藏经济与社会问题的重要文献。
西藏大学科研处处长丁玲辉说,该校中国藏学研究所的“藏区现状与社会发展”研究,涵盖了藏族历史、宗教、汉藏关系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政权关系等诸多领域,对于巩固西南边防、保卫祖国安全、维护民族团结等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车明怀表示,社科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国家工作大局,把研究西藏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将有关西藏主权归属、人权状况和发展进步的研究成果,通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藏区的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发挥作用。
以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为代表,西藏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学术研究中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学科研究体系呼之欲出,雪域高原的学术集群正在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责编:冯延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