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摇曳的吐出绿芽的班公柳和红柳前面,西藏阿里地区林业局党组书记贡觉丹增近日与记者一道回忆起90年代初狮泉河镇风沙肆虐的情景。
“那个时候一觉醒来,发现房屋的门被风沙堵住了,得用力才能推开。”贡觉丹增说,90年代起,西藏开始实施阿里狮泉河盆地治沙工程,年均植树造林13万株,先后栽树和补植补造310万株红柳、班公柳、沙棘和杨树等耐寒抗旱树种,目前治沙工程已经初显成效。
狮泉河镇是阿里地区的首府。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历史上,狮泉河盆地曾经红柳成林,后来由于燃料匮乏,人们开始砍伐红柳作为薪柴,导致红柳林几乎绝迹,变成荒芜的沙砾质戈壁滩,狮泉河镇一度面临被风沙掩埋的严重局面。
当初人们为了生存破坏了植被,而后来人们却为了生存开始种植植被。“风沙的恶劣让人们认识到不恢复植被,大家就有被风沙掩埋的危险。”贡觉丹增说,幸运的是,太阳能和水电开始进入阿里,解决了生存能源的燃眉之急,减轻了环境的压力。
据了解,世界上海拔最高的10兆瓦级光伏电站——西藏阿里光伏电站,已经完成了5兆瓦装机容量并正式并网发电,预计今年11月份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狮泉河镇形成了水电、火电、光电互补的格局,阿里地区的能源状况不断优化,环境压力也得到缓解。
贡觉丹增介绍,狮泉河盆地治沙工程已经实施了三期,其中1999年至2002年投资2370万元,治沙总面积7936亩,种草5800亩;2002年至2005年投资2585万元,新建沙田10395亩。此外,投资逾400万元的500亩沙田滴灌技术已进入实验阶段。
“6月底红柳就会绽放花朵,狮泉河镇也将成为绿色的海洋。”贡觉丹增说,目前,狮泉河镇的风沙侵蚀开始减弱,沙尘量减少,空气湿度和水汽含量增加,夏季降雨天气数增加,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
(责编:欣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