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手绘的、这个是雕花的,价格都不一样。”拉萨大昭寺广场的一角,一位操着一口流利藏语的汉族女子魏庆,正在向顾客介绍她销售的切玛盒。
在藏历新年的时候,藏族人家家户户会在家中摆放切玛盒(用木板特制的一种长方形的空盒子,中间用板隔开)。切玛盒内会盛满炒麦粒、糌粑面,上面再插上青麦穗、红麦穗以及“孜扎”(手雕的酥油花)用来供奉。
魏庆来自江苏省,17岁时孤身一人来到拉萨打工。那时的她时常在乡下干活,所以要常常跟藏族人打交道,一来二去,她就学会了说藏语,久而久之,连藏族人都夸她藏语说得标准。
在拉萨打工期间,她认识了做木工的丈夫李世锦。结婚后,他们以做木柜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魏庆接触到了切玛盒,便对它产生了兴趣,打算改行做切玛盒。一来是她觉得藏族人家逢年过节、置办喜事等都用得上,需求量肯定大;二来丈夫是木工出身,有木工的底子,加上自己会说藏语,一定能把切玛盒的生意做好。
但丈夫对她的想法提出了质疑。因为他虽然是木匠,平时也偶尔做些藏式家具,但毕竟不专业。如果突然改行做藏味十足的切玛盒,心里没底。但架不住魏庆鼓励,李世锦决心一试。
从锯木板、雕花到组装,李世锦仔细学习每一道工序。很快,他们的切玛盒面世了。
切玛盒的生意场上突然出现了两个汉族人的身影,这在拉萨可是新鲜事,没过多久魏庆夫妻俩就被人们熟知。甚至有人上门购买切玛盒。
生意越来越好,魏庆夫妇的加工厂也搬到了更大的地方——娘热乡,同时,工艺也由手工改为机器加工,还请了专业人士负责手绘上色。藏历新年将至,魏庆和丈夫早早地将自己加工的切玛盒,运到了集市上销售,生意相当红火。
在他们加工厂一个角落里有一排外形很小,却做工精致的切玛盒。“这是我今年想出来新造型。”魏庆说。
因为在销售的过程中,会不时有一些对切玛盒感兴趣的游客,想购买却因为体积太大不便携带,抱憾离开。所以,魏庆尝试着让丈夫做小切玛盒,销售时,价格定在70块钱左右,可以销售给游客作为西藏特色的纪念品。小切玛盒一销售,就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很多在内地读书的藏族学生,纷纷购买当做礼品,赠送给内地的朋友。
魏庆的女儿去年也来到了拉萨,她说:“如今,一家三口都在拉萨,那我们就扎根西藏了。”女儿一开始并不了解切玛盒的含义,耳濡目染,她也对切玛盒以及制作过程略懂一二。功课完成后,她会在父亲的身边当副手,在画工师傅旁边看绘图。
“开始做切玛盒时,只是把这当做谋生的手段。现在意义却不同,因为我会藏、汉两种语言,可以在销售时,向不懂切玛盒的人,介绍它的用途,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切玛盒,了解藏族的风俗传统。”魏庆说。
(责编: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