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想到,在三年前拉毛加还是一个需要依靠低保才能维持生活的普通玛曲县牧民,而如今,他不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成了村子中小有名气的“牧民老板”,而这都要归功于甘南州实施的牧民定居工程。
玛曲县:低保户变身“牧民老板”
由于地处海拔2900米以上,农作物不宜种植,所以玛曲、碌曲等几个县区便成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纯牧业县。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传统习惯,当地农牧民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2004年以后,国家先后在碌曲县、玛曲县实施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使游牧民定居建设如雨后春笋,以县城集中定居、乡镇集中定居、公路沿线集中定居、半农半牧区定居的四种定居模式,在广袤的高原上先后建成数十个牧民定居点,于是当地的牧民生活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2010年,牧民拉毛加结束了自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搬到了玛曲县尼玛镇哇玛村。“刚搬过来的时候,家里穷得就三间土窝棚,只能依靠低保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连孩子的学费都供不起。后来政府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办了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起先是我一个人干,从牧民家里收两岁的小羊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向外面卖,从中赚取差价,慢慢的村子里其他的牧民也开始跟我一起做,现在已经有23户村民加入了我的合作社,一年能有三四万的收入。”拉毛加说道。
2012年,哇玛村的牧民安置房建好后,拉毛加一口气买下了两所相邻的房子,把它们打通做成了一个大庭院,连买房带装修,一共花了13万元。按照拉毛加的打算,他还想用自家的院子办一个“农家乐”,来给家里增添更多的收入。现在,拉毛加已经告别了游牧的生活,每年的夏秋时节,他会在自家承包的草场内放牧,而春秋季节则用平时储备的饲料喂养羊群。这样一来,不但自己不用东奔西跑,草场也能得到很好的休养。
据尼玛镇副镇长王作鹏介绍,尼玛镇下属有哇玛村、萨合村、秀玛村、贡玛村四个村庄,此次一共投入1370万元集中修建了146所定居房,每所房子价格是7.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万元,也就是说每户牧民只需要花2.5万元就可以住进新居。在定居点刚建成的时候,还有很多的牧民不愿意搬进来,可如今则是想进来却已经买不到房了。家住萨合村的豆格加就因为当初缺钱而错失了良机,如今他只能在集中点旁自己花钱修建房子居住。
从2008年以来,玛曲县共建设定居点11个,其中县城3个、乡镇8个,共建设完成4197户。
碌曲县:牧民过上都市人生活
而在碌曲草原上的尕秀牧民定居点,房舍整齐、公路畅通,许多人家用上了自来水、电、广播、有线电视和电话,展示出一幅和谐的新牧村景象。目前,全县已在玛艾、尕海等7个乡镇修建定居点23个,定居游牧民2589户12012人。拉仁关藏族居民才让扎西搬进新家已经一段时间了。“原来放牧住帐篷的时候,一家三口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年四季都过着冷暖无常的漂泊生活。现在有了政府出资帮助修建的太阳能保暖房屋,让我们一家人过上了定居的日子。原来想都没有想过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才让扎西说。
定居点上的一些牧民说,以前村上大多数人住的是土窝棚,一年四季随着牛羊流浪,放牧到哪里,就住到哪里。生活好起来后,有些人盖了新房子,但房子的样式、结构都不好,标准也不高,这里两家、那里三户,稀稀拉拉散落在草原上,哪里能比得上现在这样县上统一规划盖出来的,水、电、路都通上了不说,而且大家看病、买东西、孩子上学等都方便多了。而且定居点上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有些群众已经开始买汽车了,生活方式真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玛艾镇花格村的牧民安居点,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牧村。这些看来,通过国家投资、县上实施牧民定居点统一建设,已经完全变样了,宽阔的马路两边,红砖红瓦的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醒目,随便走进一家院子,都会看到宽敞的院落、镶嵌着玻璃暖廊的红砖瓦房,房子里或是漂亮的瓷砖或是地板,个别人家还铺上了漂亮的地毯,院子里自来水、厕所等齐全,屋子里电话、电视等电器样样具备,高档的现代家具和民族家具,家家摆放有序,给我们展示着一幅幅新牧村的喜人景象。
其实,在碌曲县也遇到了牧民不愿意搬进安居房的问题,刚开始,很多牧民群众对安居房建设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在乡镇、县上工作组干部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下,群众逐步认识到安居工程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要求建新房,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不少村民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碌曲县发改委主任郭得成称,目前,实现定居的近两万名藏族牧民已基本实现了“居有所,出有路,生活有保障”。今后几年,在国家政策和项目实施的大力推动下,碌曲县还要完成近200户、约3000多藏族牧民群众的定居建设。
(责编: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