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县是山东省对口支援地区,2010年6月以来,山东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与白朗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开展了一场在西藏农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农业实践。记者日前走进白朗县,探访雪域高原上的现代化农业。
进入白朗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藏民们村前屋后一个个的蔬菜大棚。在巴扎乡彭仓村,村民边巴顿珠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黄瓜。以前,边巴顿珠种植青稞,山东援藏干部免费提供的建材、种子和种植技术,让他靠种大棚蔬菜富了起来。
“我家种了四个蔬菜大棚,每年收获两季蔬菜,能收入四五万元。我现在主要工作是带“徒弟”。”
在白朗县,像边巴顿珠这样的本土技术员还有1500多名。
“就是通过咱们内地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让他们当地人掌握到蔬菜种植技术,再由他们传授给当地的老百姓,这样即使我们将来回到内地了,也能把技术留在这里。”
除了传授技术,山东援藏干部还把内地成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也嫁接到这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县内外市场有机连接起来。目前,白朗县温室大棚已经发展到5500多座,成为西藏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
在白朗县采访,正赶上当地藏民收获青稞。与以往见到的弯腰挥镰、大汗淋漓的场景不同,蓝天白云下,只见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正穿梭在金黄色的青稞田里,让人仿佛忘记了这是在西藏。这些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是今年三月由山东捐赠并运送到这里的。为鼓励藏民们使用,当地政府对农机使用费进行了补贴,村民自己只需拿40%,这样的价格,比饲养两头牛费用还低。
有了农业机械帮忙,村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出去打工或者经商。
“到这里打工,每月还可以挣三千多块钱。”
扎西顿采所在的康桑公司,过去只是一家生产糌粑的家庭作坊,援藏干部们通过捐赠和引进大型包装设备及生产线,使产品换档升级,成为当地青稞产业的“龙头”老大。
“我们的理念就是通过一系列运作,提高当地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康桑公司生产的糌粑,我们通过给它注册商标,打品牌,精心包装,使它的产品价格是原来的四倍。”
像康桑公司一样,旺达食品公司、圣雄奶牛养殖厂等当地的小企业,在援藏人员的帮助下,藏民们的生活在走向富足的同时,白朗县的现代化农业也已经初现雏形。也迅速发展壮大,并带动周边的种植、养殖业快速发展。
(责编: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