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绿色美景再现“千湖之县”
2012江河源环保世纪行
 
毛翠香   发布时间:2012-07-13 13:59:00   来源:青海日报

  开栏的话:

  青海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中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草地面积占三江源总面积的85%以上。由省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组织、省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配合实施的以“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2012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6月下旬启动。同步进行省人大环境资源专业代表小组视察调研活动。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新闻网、青海法制报、西海都市报等省内新闻媒体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环境报等国内专业新闻媒体全程跟踪采访此次活动。活动从6月25至7月4日,赴果洛、黄南及十多个县,实地视察、调研、采访省境内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情况。本报记者随采访组深入三江源腹地,了解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存在的困难、问题。今日起,本报开设《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012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专栏,集中展示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里是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腹地,也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设有“扎陵湖”、“鄂陵湖”和“星宿海”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

  十年前,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的是令人焦虑的景象:草原生态恶化。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区平均气温比原来年平均值升高0.2摄氏度,降水则减少30多毫米,这一升一降,直接导致了草原植被的退化,加剧了荒漠化。加之平均4000米的海拔以及乱采滥挖、过渡放牧、无序乱垦荒地,大片的高寒草原变成一座座沙丘。

  “2005年前,这里湖泊萎缩、草场退化,沙漠肆虐,‘黄龙’冲上了公路,将路面都埋了。”玛多县委书记葛庆敏指着星宿海边的西久公路说。当时玛多县境内4077个湖泊,有三分之二的湖泊干涸。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扎陵湖、鄂陵湖边草场退化,湖边草场已没有草了,沙石裸露、湖泊减少,牲畜吃水都困难了。”居住在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牧委会今年60多岁的牧民土达见证了扎陵湖边草原由盛变衰的过程。

  据统计,1999年,青海省5亿多亩的草场面积,中度退化草场面积达1.1亿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0.1%,许多牧民不得不离开世代生活的草原。

  2005年起,国家实施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这一规划,玛多县实施了土地沙漠化防治、重点沼泽湿地保护、退牧还草、建设养畜、禁牧搬迁等十多项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截至201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9373.58万元,其中,禁牧搬迁585户2334人,沙漠化防治34.8万亩,湿地保护21万亩,完成人工种草11.26万亩;完成2080户退牧还草项目建设任务,建设养畜1103户,实施退牧还草1029.33万元,其中禁牧590.89万亩,限牧438.45万亩,生态移民减畜20万只羊单位。

  这些项目的实施,减轻了畜牧业对草场的压力,使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玛多县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缓解,植被在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在提高。

  星宿海投资2.9亿元,实施了2065亩石格固草沙障,不仅锁住了肆虐的流沙,而且绿色又重回草原。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