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老中青三代文艺家执着描摹真实西藏
 
白少波   发布时间:2011-12-26 11:47: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藏老中青三代文艺家在此间聚首拉萨,畅谈西藏文学艺术30年发展变迁,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洋溢在每个人的话语间。

  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届联合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拉萨举行,来自西藏各地和在藏从事文艺创作的画家、作家、作曲家、戏剧家畅所欲言,回顾各自的文艺创作道路,共同展望西藏文艺的未来。

  著名画家余友心1982年进藏,最初三年被他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当年诸如居住条件差、缺水,以及乘“解放”牌卡车外出寻找素材被困野外的艰辛让他记忆深刻。但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阶段,“什么都干不成”。

  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很快就迎来“85新潮”。余友心说,1985年是中国美术界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那年很多人出国寻找创作的新鲜血液,但他和一批人不信邪,不出国、反而下乡。当年留洋的画家在国外并不如意,转了一圈现在都回来了,当年没走的人成了“海归”们羡慕的对象。余友心认为,“这三十年,西藏画家们没有白干。”

  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曲艺家协会主席平措扎西回顾他的创作生涯时说,“西藏文联就是我的文学艺术大学。”平措扎西与文联的结缘经历让他难以忘怀。1987年,他带着自己的第一部藏文小说《索多和他们》到《西藏文艺》投稿,一年后小说在该杂志发表。得到鼓励和指导的平措扎西“对西藏文联的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只有不断地到生活中采摘果实,耐得住寂寞、埋头创作,才能创作出能够滋润人民心灵的佳作。”平措扎西说,1990年真正到西藏文联工作后,他先后接触到许多汉藏艺术家,“他们以文学艺术为生命,让我心生敬意”。平措扎西做过杂志编辑、作家,最终在藏语相声创作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青年作家张羽芊1998年第一次进藏,十多年间始终关注西藏。从观光客到拍纪录片、摄影,积累多年的创作冲动促使她开始文学创作。张羽芊多次走访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塔热村,村庄的变化引起她内心的共鸣,由此酝酿出一本60万字的小说——《藏婚》。

  张羽芊说,作为本土作家,有义务、有责任把自己所看到、所了解的西藏点点滴滴的变化真实地记录下来,并传达给外界。

  30年来,西藏文艺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耕耘,为民众创作了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新当选的西藏文联主席扎西达娃说,这些作品影响广泛、流传至今,经历了时间和岁月的考验,是西藏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共同创造的结晶。

  (责编:伊一)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