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拉庄园 图片来源:百度
帕拉庄园雄踞班觉伦布村的中央,座北朝南。南向的庄园正门,由两扇厚重漆黑的大门构成,门口高矗着两个挂满经幡的旗杆,既为招运,更为炫耀帕拉家族的不可一世。围墙内是庄园的外院,地面铺着青石板,东面是牲口棚圈,按公母和种类建有各种圈舍,同时也是单身朗生晚上睡觉的地方。正北穿过门楼,就进入庄园的内院,内院同样铺着青石板路面,宽敞的院落主要用来晾晒羊毛和供朗生们做羊毛活。大院北面是三层楼高的主楼建筑,这是领主起居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庄园的核心所在,因而建筑高大宽敞雄伟。主楼的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二层内廊式建筑,是管理人员起居工作和朗生从事庄园内劳动的工作场所。这种建筑格局,既保证了主楼良好的采光,又显示出众星拱月的效果。主楼两层的东头,有楼梯通向庄园的后院,那里是一个后花园。从主楼到后院,楼梯正对着的是西向的一大一小两间外廊式平房,称作“加色康”,是专门给领主做饭的厨房。北面一点是领主冬夏季节避寒避暑的专用平房“古则学”,地面铺着木板地,二小间一大间。再北面是厕所和看门人的小屋,中间是东大门。沿着后院高大结实的围墙栽种了一圈参天杨,形成后院的绿色屏障。花园里种有各种各样的果树花草,沿着石砌的小道,在花园中央有一座凉亭,这是主人赏花观月和夏天宴会以及娱乐的地方。围墙外面是帕拉家的郁郁葱葱的林卡。
庄园的正南面,是帕拉最大的朗生院,作为帕拉庄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朗生院总面积150.66平方米,当年居住着14户60多名朗生,最大的房间14.58平方米,最小的仅4.0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旁边是大差巴户扎西吉康家4柱的平房。庄园的东面,穿过一片林卡,是帕拉学校旧址,民主改革后成为乡政府所在地。1986年撤区并乡后,乡政府迁到原来的区政府办公,这里就变成了乡奶渣厂。庄园的西面,分布着4户小差巴户,自东向西依次是谢巴家、吉马家、吉马萨巴家、桑珠吉康家,基本都是两柱的平房;再旁边是炒青棵房和小朗生院,稍大的朗生院住着5户14口人,小的住着2户6口人,居住状况和大朗生院相同,还有4户朗生没有得到住房的待遇,租住附近差巴户的住房,以早晚的帮工抵房租。这些建筑在民主改革后的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早已荡然无存。再西面是大差巴户扎西康萨家,建有5柱的平房,靠南一点是庄园管家丹达的4柱平房,但他们全家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庄园内。
此外,在庄园西南面二层房顶的平台上,还建有全村的“生”神祭台,称作“格拉”,这是生命之神,主管人们的出生和健康。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和六月中旬各祭一次,领主、朗生、差巴户各自前往祭祀,老朗生们因大多出生在江嘎庄园,因而在夏天还要回江嘎专门祭祀那里的“格拉”。在村子的东面林卡里,有祭祀地神的祭台,称作“域拉”,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从事农业的差巴们每年藏历六月以后,每周都要集体举行一次祭祀活动,小心地求神保佑有一个好年景,不从事农业的领主和朗生都不参与祭“域拉”的活动。村子东面2公里的江热村,有一座小寺庙“江热觉康”,北面4公里的江孜更有著名的白居寺,在家庭遇到特殊事情和佛教节日时,人们都会与这些寺庙及寺庙的喇嘛发生关系。